首页 > 热点 > > >正文

2023-06-29 21:54:04 来源:   白东旭

当前短讯!秦汉唐宋明,为何南宋出现宦官专权的频率最少?

历朝历代帝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宦官,宦官的产生是基于宫廷妃缤如云,为防止淫乱,选用净身后的宦官充任侍候和杂役,便成为皇宫大内的必要。然而史书对宦官这个群体向来没有多少好评,认为这些“刑余之人”多不是善类,专权乱政。

宦官之所以会专权,是由于他们最接近皇帝,能够准确揣度皇帝的意图想法,皇帝将他们视为贴己心腹,遇到不便明言的隐情,往往与之商量,也由于他们出身卑微,自幼被阉入宫,没有子嗣,没有亲友势力,皇帝重用他们没有被篡位的顾虑。基于这两点,自秦汉开始,宦官以其特殊身份掌权,宦官专权现象层出不穷。

一般来说,在王朝开国之初,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。只有在王朝的中后期,当皇权受到威胁,皇帝对臣属又深加疑忌时,皇帝便用宦官来监视、控制朝臣,分割、削夺其权力,宦官势力便应运而起,进而执掌军政大权,形成专权局面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秦朝宦官赵高,凭借了秦始皇的淫威,,伪造始皇遗诏,杀公子扶苏,立二世胡亥,诛大将蒙恬,害丞相李斯,后为了独揽大权,又逼死了胡亥,导致秦朝灭亡。

东汉从和帝起,即位的皇帝多是少儿,皇太后、外戚莫不借机把持朝政。幼帝成年后为了收回皇权,只得借助宦宫除掉外戚,终于酿成了著名的“党锢之祸”。

唐玄宗李隆基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,那些朝夕相处的宦官,如高力士等被视为基本力量而参与策划行动。一旦政变成功,功勋卓著的宦官必然会受到新皇帝的宠信并予以更大的权力。此后在唐频繁变乱中,宦官以功得宠,因宠专权的有肃宗时的李辅国,代宗时的程元振、鱼朝恩等人,他们权势大到能拥立皇帝,左右朝政。

北宋的宦官没有篡位者,也没有以军队胁迫皇帝者,但宦祸仍然严重。如北宋末年,宦官不仅势力空前膨胀,而且与宰执勾结掌控政局,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。 宋徽宗在位时期,十一人被授予节度使官衔,其中宦官就占了七人,童贯是宦官中第一人,其余六人是谭稹、梁方平、李縠、杨戬、蓝从熙、梁师成。

明代宦官统领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,合称二十四衙门,其中司礼监权力最大,可代皇帝阅奏章、传政令。朱棣在夺取帝位而发动的“靖难之变”中,因得助于宦官的大力支持而篡位成功。他在酷刑诛除朝臣的同时,更加重了对宦官的宠幸和任用。明朝锦衣卫、东厂、西厂、内厂应运而生,皇帝给予他们出使、专征、监军、刺探情报等大权。从英宗时的王振至明末,先后出现过著名宦官曹吉祥、汪直、刘瑾、魏忠贤等专权局面。

不过,同汉、唐、明、北宋相比,南宋的宦官权势明显削弱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是两宋之际宦官势力接连遭受惨重打击。

一次发生在钦宗靖康年间。靖康元年宋钦宗迫于公议,将李志道等内侍治罪,童贯、梁师成、李彦等恶贯满盈的宦官先后被处死。靖康二年,在金军掳掠北上的十余万名各色人等中,又有相当数量的内侍。还有一批宦官如容机、卢公裔在混乱之中,作鸟兽散。宦官在经过这场打击以后,数量锐减。

另一次发生在苗刘之变期间。建炎三年三月,御营前军统制苗傅、副统制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,命令部下见到宦官格杀勿论。而垂帘听政的隆祐太后(即哲宗孟皇后)又巧于应变,顺水推舟,惩治了一批宦官。当时,遭受惨重打击后留在高宗身边的宦官仅15人。其数量之少,在历史上实属罕见。

高宗亲眼所见靖康之祸与苗刘之变,触目惊心,身受其害,教训相当惨痛。为了削弱宦官权势,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遏制宦官的措施。

一是限定宦官人数。宫内宦官不超过200人,严禁私自阉割儿童,以减少宦官来源,而且还有参加考试,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担任宦官。

二是限制宦官升迁。宦官的升迁实行寄资法,其主要内容是内侍阶官依法至内东头供奉官止,再迁则转出,依外官例归吏部。由于限制颇多,宦官升迁十分困难。

三是宦官禁止管军。宦官不但不能领兵,而且不让监军。

四是不许宦官干政。即“三不”,不许议政、不许拟诏、不许荐人。

五是惩治不法宦官。

上述措施的实行,使得南宋宦官权势比北宋严重削弱。

但是,整个南宋时期几乎都有受到皇帝宠信的宦官,这也是个不容否认的事实。如高宗时期的康履、蓝珪、冯益而、张去为;孝宗时期的甘昇、陈源;宁宗时期的王德谦;理宗时期的董宋臣等等。

此外,中国历史有个规律性现象,但凡权臣当政,宦官很难专权。南宋时期权臣不仅数量多,而且执政久。其中秦桧、韩侂胄、史弥远、贾似道这四大权臣更是人所熟知。这些权臣虽然大多声名狼藉,但他们对宦官势力一般都加以钳制。

标签:

热门话题
精彩推荐
今日推荐
花木